【校長專訪】升名牌英中難適應流連機舖變壞 梅志業校長:過來人打機友導我回正軌
發布時間: 2022/05/03 13:04
常言道壞學生比好學生更需要老師,那麼若是一名曾經「壞過」的學生當上老師,是否更能勝任育人工作?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的梅志業校長直言自己曾經學壞,因為遭遇挫折、欠缺目標,變得迷失,繼而逃避。他的故事和轉捩點勵志卻不矯情,憑的只是心態和毅力。在這疫情歲月,更值得借鏡學習。
成長於單親家庭的梅校長,家中排行最小。「我有3個姐姐,爸爸在我出生時已罹患癌症,在我讀書前便離逝,所以相處時間不多。」盡管如此,父親在梅校長心中的印象並不模糊。「看着他和癌症搏鬥,但嚴父的形象依然強烈,因為即使生病,他仍然很嚴格地督促3個姐姐們的學業。」
家中經濟壓力不輕,但注重學業的家風不曾減退,3個姐姐懂事乖巧,作為孻仔的梅校長同樣明白自己的本份,直至升中前的成績都相當優秀。「不知道是否遺傳自父親?聽媽媽說爸爸會寫古文,和人通信的文筆都極好。我自小也是中文成績好,背誦內容更是毫不費力。」校長笑言因為讀書對小時候的他來說不是苦事,壓力自然不大,縱然明白家裏環境不好,但童年生活始終是愉快而無憂。
小學成績優異升名中學
彪炳的小學成績讓他順利升讀名牌英中,一下子從頂尖分子變成普通人。「我住長沙灣,中學則到了九龍塘的英華,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。」過去,是個成績優異且口齒伶俐、深得老師喜愛的風雲學生,一升上中學,赫然發現周遭人人都出眾不已,甚至令他覺得望塵莫及。
我的小學只我一個讀英華,沒有朋友,離家又遠,加上要適應全英語的學習環境,當時的感覺很單打獨鬥。
近年流行的一種育兒說法「贏在起跑綫」,其實一早已出現。「那個年代當然沒有人會這麼說,但還是可以感覺到,有些人真的從一開始就佔了優勢。我也是那時才明確感覺到,家裏的支援原來這麼不足。但我一開始依然很努力,只是再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。」
一介初中新生,只是十二、三歲的年紀,便要在過去信心來源的學業上獨自面對挫敗,著實難受。「很辛苦,努力掙扎求存仍然不見起色,然後就學壞了。」梅校長繼續正色道:
在學校就繼續扮演乖學生,循規蹈矩;一放學、放假就到處「躝街」、到球場、遊戲機中心流連、和壞孩子聯群結伴,甚至學人飲酒、吸煙。
因信仰改變心態
回想那段變壞的日子,梅校長很清楚當中的緣由,也仍然記得其時的感受。「當覺得自己怎樣努力都不行時,就很容易喪失鬥心。同時也因為各種懸殊,令自己開始會埋怨,為甚麼家裏環境不如別人,得不到別人一樣的支援。那時候的變壞,就是一種逃避,因為找不到目標。」可幸的是,一次誤打誤撞的機緣,讓他重新找到目標。
「其實那次我很衰!當時有個經常一起打機的朋友,會定期上教會。那天剛好他要去教會,我還慫恿他留下來一起打機,後來我跟了他一起去,結果被一個哥哥拉著聊天,就這樣改變了我。」原來那位大哥哥曾經也壞過,他將個人經歷向梅校長分享,更以「名人」攻勢令梅校長有所動搖。
他說孫中山信耶穌、愛迪生信耶穌、牛頓也信耶穌。我便覺得「勁喎!」感覺這個信仰經得起歷史、科學的洗禮。
引起了興趣後,本來流連機舖的他,漸漸變成一個勤上教會的孩子。「我發現除了有學壞過的大哥哥,教會更有各種不同的人,像是家境很好的人,或那些贏在起跑線的人,他們同樣都相信耶穌,感受其大愛,並找到自己的目標。老實說,我當然明白媽媽愛自己,也知道老師並不偏心,但還是會覺得媽媽不明白自己,也會覺得老師更喜愛表現好的同學。但在教會中感受到的愛,讓我第一次體會到有種愛是不求回報、沒有分野的,給了我很大的力量。」
壞孩子得到啟悟變回乖孩子,圓滿的結局沒有立即在梅校長身上出現。「就算信了耶穌也不代表就事事順利㗎!」梅校長笑着續道:「但我的心態不同了,變得積極。即使成績沒有明顯進步,即使我仍然考得不好,但我不再逃避,仍然繼續努力。」升上中三後,另一個難題來到眼前。「有些同學有很明確的取向,如數學或物理很好,就選理科。但我科科都不算太好,只有中文比較不錯,所以只好選文科,但文科的選擇也不易,結果我選了非常純文的科目,就是中國文學、中國歷史。」校長笑言文科或中國文學在那間學校、那個年代,是「無人揀」、「揀唔落」的選擇。
培育中文老師最感欣慰
用一波三折或屢敗屢戰來形容校長的中學求學生涯,或許並不誇張。選讀了自己擅長和喜愛的文科後,升學之路未有戲劇化的扭轉,甚至在中五會考後,需要到另一所學校升讀預科。
那間學校在西貢,我每天早上要5點9起床,坐個多小時的巴士上學。但我仍然很正面積極,在車上就聽靈修故事,放學就到自修室溫習,每天如是。結果奇迹出現,考了3A,入了中大中文系!
說是奇迹,其實更多是校長多年的堅持,讓他終獲美滿成果。
成為老師,尤其以一名中文科老師踏入校園,最讓他引以為傲的,便是多年來培育了多名「同行」。「真的,教的學生喜歡中文,中文好,甚至和自己一樣做了中文老師,是最開心滿足的事。當年大學畢業後我本來有機會到外國繼續深造,但因為需要擔起家中責任,錯失了機會。現在我有位學生正在英國進修,可說是圓了我當年的遺憾,令我又欣慰又自豪。」
記者:王嵐